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
- 关节知识
- 2021-03-31
- 89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规范流程及相关支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相关科室或其他体重管理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服务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428-2013成人体重判定
WS/T 424-2013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的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 。
2.超重(overweight):
BMI≥24.0 kg/m22
3.肥胖(obesity):
BMI≥28.0 kg/m2 ,判定为肥胖。
4.体重管理(weight management):
医师、营养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给出综合饮食 、运动、行为等要素的个性化方案,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最终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
5.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指个人的肺脏与心脏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使用的能力。最常用的衡量指标为最大摄氧量 。
6.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 max):
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 ,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气量。
7.生活方式风险评估(lifestyle risk assessment):
对腰围、膳食营养 、体力活动和心肺适能4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的因素进行的评估。
规范流程
(一)基本信息与病史
1.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种族、联系方式、省份、城市 、联系地址 。
2.超重或肥胖病史:
(1)超重或肥胖史:超重或肥胖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减重史(减重方法 、持续时间、减重次数、减重效果)。(2)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①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血压正常高值 、血脂边缘升高、糖尿病前期、高尿酸血症等。②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骨关节炎、痛风等 。③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重度并发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脑卒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60 ml/1.73 m2)、肝硬化 、肥胖相关性癌症等。(3)继发性超重或肥胖原因筛查:①可导致超重或肥胖的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 、生长激素缺乏、下丘脑疾病、性腺机能减退 、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胰岛素瘤等。②可导致超重或肥胖的药物: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痉挛类药物 、皮质类固醇类(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抗过敏药物)、口服避孕药等 。此外,治疗超重或肥胖相关伴发性疾病的部分降糖药 、降压药也可能引发体重增加。可引起体重增加的药物参见附件1。③其他因素:吸烟史等 。(4)家族史:①家族超重或肥胖史:家族成员体重情况。②家族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史:家族成员中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情况。(5)其他相关信息:减重目的、减重意愿、减重紧迫性 、三餐是否规律、是否上夜班、作息是否规律 、个人自律性、个人空闲时间情况等。
(二)体检及辅助检查
1.人体测量:
(1)必选项目:身高、体重 、腰围、臀围 。(2)可选项目:胸围、颈围、上臂围 、下臂围、大腿围、小腿围 、皮褶厚度。(3)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见WS/T 424-2013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
2.人体成分检测:
主要检测项目包括:体脂率、体脂肪量、内脏脂肪 、肌肉量、基础代谢等 。
3.实验室及仪器检查:
血压、血糖(空腹及餐后) 、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脏B超及肝功能检查 、血尿酸指标等 ,必要时进行肥胖相关基因、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酸(ω-6/ω-3)比例及炎性因子 、肠道菌群测定。
(三)生活方式风险评估
1.腰围:
评估见表1。
表1 成人中心型肥胖分类
中心型肥胖前期85~<9080~85中心型肥胖≥ 90≥ 85
2.膳食营养:
通过问卷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膳食中的全谷类、蔬菜、水果 、优质蛋白、奶制品、加工肉制品 、脂肪、添加糖、盐 、酒精的摄入进行调查,得出膳食营养质量评估 。评估问卷内容参见附件2。
膳食问卷总分为100分,<60分为膳食营养有风险 ,60~75分为膳食营养风险可疑,>75分为膳食营养无风险。
3.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评估从运动强度和时长两方面进行,具体如下:①体力活动缺乏:几乎没有任何体力活动或运动 。②体力活动不足: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少于150 min或高强度有氧运动少于75 min ,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相结合的有氧运动。③体力活动适宜: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150~300 min或高强度有氧运动75~150 min,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相结合的有氧运动。④体力活动充足: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时间大于300 min或高强度有氧运动大于150 min,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相结合的有氧运动 。
4.心肺适能:
(1)非运动心肺适能评估: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力活动评估结果 、体脂率等信息 ,得出相应心肺适能评估结果。体力活动评估问卷及评估标准参见附件3。(2)台阶试验:受试者通过3 min台阶试验测试,获取运动后的心率变化,根据相应的公式得出心肺适能评估结果。操作及评估标准参见附件4 。
(四)评估与分期
1.体重判定:
(1)超重或肥胖:以BMI为依据对成人超重或肥胖进行判定,24.0 kg/m222为肥胖。(2)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可以用腰围直接判定 ,见表1。
2.超重或肥胖分期:
超重或肥胖分为4期,具体如下:(1)0期:超重,无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或相关疾病;(2)1期:超重 ,伴有1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或肥胖,无或伴有1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3)2期:超重或肥胖 ,伴有1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4)3期:超重或肥胖,伴有1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重度并发症 。
(五)体重管理方案
不同的超重或肥胖分期,相应的治疗建议如下:(1)正常体重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防止体重增加。(2)0期:建议通过减少膳食热量、增加体力活动、改变行为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3)1期:建议通过减少膳食热量、增加体力活动 、改变行为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 ,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肥胖者经过3~6个月的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处理仍不能减重5%,甚至体重仍有上升趋势者可考虑配合使用减重药物 。(4)2期:建议通过减少膳食热量、增加体力活动、改变行为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经过3~6个月的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处理仍不能减重5%,甚至体重仍有上升趋势者可考虑配合使用减重药物;或在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同时配合减重药物治疗。(5)3期:建议通过减少膳食热量 、增加体力活动、改变行为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 ,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生活方式干预同时配合减重药物治疗;重度肥胖患者(BMI≥35.0 kg/m22
2.体重管理目标和临床目标:
体重管理目标及临床目标见表2。
表2 超重或肥胖患者体重管理目标及临床目标
超重或肥胖分期体质指数(kg/m2)伴发疾病0期24.0~<28.0无预防体重增加减轻体重预防肥胖相关疾病1~3期≥ 28.0无减轻体重预防体重增加预防肥胖相关疾病
≥ 24.0代谢综合征减重10%预防2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减重10%预防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减重5%~15%或更多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值减少降糖药的用药量减轻糖尿病症状
血脂异常减重5%~15%或更多三酰甘油降低HDL-C升高LDL-C降低
高血压减重5%~15%或更多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减少降压药用量
单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减重5%或更多减少肝细胞内脂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减重10%~40%减轻炎症和肝纤维化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减重5%~15%或更多改善排卵改善月经情况减轻多毛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清雄激素指标
女性不孕减重10%或更多改善排卵怀孕和成功生育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减重7%~11%或更多改善总体现状和相关各项指标
骨关节炎减重≥ 10%改善总体症状提高功能
注: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生活方式干预建议:
肥胖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膳食、运动和行为习惯3个方面 。(1)膳食指导建议:饮食调整的原则是在控制总能量基础上的平衡膳食。一般情况下,建议能量摄入每天减少300~500 kcal ,严格控制食用油和脂肪的摄入,适量控制精白米面和肉类,保证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摄入充足。(2)运动指导建议:①有氧运动:建议超重或肥胖者每天累计达到60~9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每周5~7 d 。②抗阻运动:抗阻肌肉力量锻炼隔天进行,每次10~20 min。③个性化建议: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个人偏好,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并循序渐进。(3)行为习惯改变建议:①每天记录体重 、饮食和运动情况 ,定期测量腰臀围;②避免久坐、三餐规律、控制进食速度 、不熬夜、足量饮水、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在外就餐、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③积极寻求家庭成员及社交圈的鼓励和支持;④必要时接受专业减重教育和指导。
4.减重药物治疗建议:
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减重药物治疗建议参见附件5 。
5.减重手术建议:
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手术减重建议参见附件6。
(六)互动管理
1.互动内容:
减重期间膳食情况、运动情况、心理 、行为、体重及腰臀围、减重监控指标 、健康指标改善情况、减重感受、健康教育 、减重期间的其他问题。
2.互动形式:
面对面咨询、电话沟通、即时通讯 、通过专业体重管理平台进行推送、记录(包括语音、视频)以及指导等 。
3.系统工具:
体重管理过程中专业人员需要借助生活方式管理工具来保证本标准的实施。体重管理操作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1)涵盖本标准的各环节内容,可实现流程化操作;(2)医务工作者或体重管理工作者可在该系统中实现患者信息查询 、咨询问诊、患者教育、跟踪互动、干预数据收集和统计等功能;(3)患者可在该系统中实现自主填写档案 、咨询、记录饮食/运动日记、提交健康指标等功能;(4)该系统可提供体重管理各环节后台支持服务和质控。
(七)复诊
1.基于移动平台的体重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减重状况确定个性化的复诊时间 。
2.对于减重速度正常 、无不适反应者,干预疗程满1个月后复诊。
3.减重困难或体重波动较大、有明显不适反应、健康指标出现异常等情况 ,随时复诊。
(曾强杨月欣贾伟平厉有名朱依敏张片红吕清政吴向明执笔)
曾强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
杨月欣中国营养学会
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陈义勤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杜金满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体检中心
范竹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高彬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
谷斌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
管理英山东省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管一春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
洪晶安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
贾虹唐山市工人医院营养科
孔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营养科
李凤云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李洪军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李莉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营养科
李乃适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李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李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科
厉有名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刘建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生殖科
刘敏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营养科
刘英华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
刘玉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刘忠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鲁晓岚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
吕清政浙江诺特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牟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
阮祥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
施万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
宋震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国际保健中心
孙健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唐世琪湖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汪晓泊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韦琪贵州省人民医院营养科
翁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
吴春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吴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
吴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科
吴向明浙江诺特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伍琼芳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
邢玉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徐斌斌宁波市第二医院营养科
杨挚贵州省人民医院营养科
姚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虞朝辉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曾天舒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张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妇科
张片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
张晓伟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
张学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
赵小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郑景锋南京军区总医院营养科
郑璇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
周卫红南京鼓楼医院体检中心
周芸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
朱依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