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竟是风湿病的高发季节,咸宁麻塘提醒您注意这几点 !
- 氨糖软骨素钙片
- 2021-03-31
- 76
本文转载于:
《香城都市报》2021年3月18日第5版
冬去春来 ,
风湿病为何仍然严重?
人们常说:“天寒地冻,风湿骨痛。寒风萧萧,痛得直叫 。”许多患者以为,随着冬去春来 ,春暖花开,风湿疼痛会明显减轻的。殊不知,初春时节忽冷忽热的天气跟大家开了个玩笑 ,不少患者不仅疼痛没减轻,反而还反复疼痛。这是为何呢?
这得从气候医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就在治病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气候跟风湿病发作加重的关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根据五行规律 ,春季在天与风相应,在地与木相应,在脏与肝相应。对人体而言 ,春季肝胆当令,肝胆的疏泄功能在此时最容易发生亢奋或者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导致气血不和,气机不畅,水液运行不畅,关节肿胀疼痛。
在春节更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心情郁闷 、肝气郁结 ,出现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肝气犯脾而出现腹胀胃痛、反酸打嗝 、腹痛腹泻等,都会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加 ,组织水肿加重,风湿病的病情恶化,如关节肿痛加重 ,肌肉筋骨牵扯性疼痛,屈伸困难,眼睛干涩 ,视物模糊,早晨起来关节僵硬,活动后才能减轻 。
春季是“发陈 ”的季节 ,推严冬之陈,出春生之新,可适当增加一天的活动量,但早上和晚上太冷 ,不宜外出。活动或锻炼的时间以午时前后,即中午11—13点比较合适,因为此时外界阳气较为旺盛 ,一来能补充人体的阳气,二来感受风寒之邪的几率也会减少。
春季是皮肤过敏、鼻腔过敏、气道过敏的高发季节,皮肤容易起红色皮疹 、风团块 ,西医称为过敏,中医称为火毒、热毒、血分有热 、湿热内蕴等 。这是由于冬季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人们穿起厚厚的棉衣 ,喜欢吃辛辣的火锅,喝烫口的热粥、热汤,使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或湿热。
到了春季 ,外寒已经减轻,郁热被风气所鼓动,就会向外发散,人们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 ,也会导致风湿病加重,特别是干燥综合征、干眼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阴虚火旺的疾病更加明显,类风湿关节炎、痛风也会严重些 ,关节容易发热。
答案是有 。初春艾灸好处多,四肢疼痛、经常抽筋,不妨艾灸“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 ,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每天艾灸它20分钟能养肝护肝 。“太冲穴”也是著名的消气穴。不过大家在生气时最好不要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太冲穴 ”,而是要用点按推揉的方式来抒发肝气,减轻肝气郁结。“太冲穴”的位置大致在第一 、二脚趾之间缝纹向上两横指处。
饮食预防也是关键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 ,容易出现急躁、上火等“春燥”反应。降火要从内调做起,饮食清凉是关键。每天多喝温水,吃寒性的蔬菜或水果降火 。芹菜可以清热解毒 ,对肝火旺盛、皮肤粗糙的人来说很有益处,而且它含有大量粗纤维,可刺激肠胃蠕动。梨子是众所周知的降火水果,如苦瓜、黄瓜 、西瓜、番茄、甘蔗 、哈密瓜、香蕉等 ,也是降火的好蔬果。同时,要增加营养,增加瘦猪肉、蛋 、奶等蛋白质的摄取 ,增强抵抗力,应限制高脂肪食品的摄入,控制牛肉、羊肉、鱼 、鸡、排骨、五花肉 ,否则会加重类风湿关节炎 。
许多风湿病都是慢性疾病,许多患者不熟悉风湿病的临床特征和保健方法,患者应积极去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尽快控制病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效果才好 ,需要经常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供稿:咸宁麻塘中医医院,张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