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友对话沈丕安:首创风湿免疫病“7+1辨证”,力攀中医发展的“第三座高峰”
- 关节知识
- 2021-03-23
- 79
沈丕安 ,上海市名中医 、中医风湿免疫学的开创者。
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他在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 、干燥综合征、风湿病等疾病领域贡献卓著,是世界级的风湿免疫病大家。
他编著了当代中国第一部中医免疫病的著作——《现代中医免疫病学》。
首届国医大师、中医风湿病大家路志正老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评价道 ,“学验俱丰的沈丕安医师带领一批中医专家,编著了我国中医第一部免疫病的著作,填补了中医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这是一个创举 ” 。
路老这一席话正是对沈丕安数十年中医免疫病研究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的高度评价。
近日,大经中医CEO李文友对话沈老,共叙风湿免疫病的中医治疗之道 ,共话中医创新发展的探索之路。
01 从中医角度看风湿免疫病的基本病机
李文友:沈老,我们都知道在中医领域,您是中医风湿免疫病的大家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病理已经有比较完整和清晰的认知,那么从中医角度来认识这类疾病 ,您认为它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沈丕安:《黄帝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但实际上这三气是不够的 ,“风寒湿”以外,还有一个“热 ”。《金匮要略》上有热痹,《内经》上也提出“热” ,“热”也能致关节疼。如果仅仅局限在“风寒湿三气 ”上,说明《黄帝内经》学得还不够,没看到“热”也能致痹 。除了“风寒湿热” ,还有“痰 ”和“瘀”。这两个字是《黄帝内经》上是没有的,是后世的发展。“瘀”跟“痰”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上,之前没这个字。汉朝的词典《说文解字》上也没有 ,这是张仲景那个时代新编出来的,之前只有三点水的“淤 ”,但病括字的这个“瘀”还没有 。“风寒湿热痰瘀毒”,还要加上一个“肾虚 ” ,为什么加“肾虚”?“肾虚”非常重要,我强调是“肾虚 ”不是“脾虚”,因为大量中医在用黄芪 ,用黄芪是错的。这不光是我说的,第一个这么说的是明朝的王纶。王纶的书《名医杂著》里说用参芪治痹是错的,庸医才会用 。第二个是叶天士 ,他也讲了,庸医用参芪治痹症。王纶说大量的中医在用参芪看痹,越看越重。但是到现在还有人在用黄芪 。叶天士的《临症指南医案》也提出不能用黄芪。甚至徐灵胎也评价了 ,康复的时候不能用人参、黄芪,康复期不疼了,也不能用 ,一辈子不能用。李文友:黄芪会使我们的免疫应答变得更敏感、更强,所以它对自身抗原的反应会更激烈,对吧?沈丕安:对,它能激活抗体 ,比如狼疮双链DNA抗体、类风湿关节炎抗CCP抗体 、干燥综合征SSA抗体、SSB抗体、这些免疫病都有抗体,黄芪能够激化自身抗体 。用了一段时间黄芪后,双链DNA抗体直线上升 ,人参也不能用。这不是我现在讲的,明朝 、清朝的医生都讲了。李文友:所以“肾虚”是一个病机 。沈丕安:对,“肾虚 ”不是“脾虚”。再说风邪四肢关节疼、游走型关节疼 ,风湿病为什么叫风湿病,因为有湿,所以叫风湿病。还有“寒”和“热 ” ,“寒热”都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有寒痹、有热痹,所以是“风寒湿热”。“痰瘀毒”是后世提出的 。肿胀叫“痰饮 ” ,就是痰结里面,现在CT 、超声波都能查得出来。比如说手指粗了,握不拢了,这就是由“瘀”引起的血管炎。有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手指发红发瘀发青,好好的手指都烂掉了,这就是严重的瘀血血管炎 ,是瘀毒,所以也要祛毒,要清热解毒、化瘀解毒、祛痰解毒 。这里还得用苦参 ,清热解毒,苦参很厉害。黄连 、黄芪抑制不了,苦参却能够使抗体下降。李文友:这都是用药的经验之谈 。沈丕安:清热解毒药 ,比如土茯苓,医治口腔溃疡效果很好。下身溃疡、肛门口溃疡,一吃就好。所以辨证论治是宏观的、方向性的 ,常常解决不了临床问题 。辨证论治就几条,《伤寒论》“六经辨证”,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张景岳提出的“八纲辨证” ,就这么多,这样辨证就僵化了。我们还是要发展,要提出新的辨证思想。李文友:所以咱们就把风湿免疫病的中医病机 、您的特效用药 ,基本上讲清楚了 。结合您讲的辨证加辨病、加对症治疗,完整地描绘出了一幅图景——您是怎样治疗风湿免疫病的。
02 中医治疗风湿免疫病的优势
李文友:那么综合起来看,您这套中医的方法 ,和西医治疗风湿免疫病的方法相比较,咱们有什么优势?为什么老外都跑来跟您学?德国、英国都是现代医学很发达的国家。沈丕安:他们瞧不起中国西医,说中国西医是他们传给我们的。上海的人民医院是英国创办的 ,上海同济医院是德国人创办的 。他们说,你们西医是跟我们学的,你们到英国留学 ,我们培养了你们的西医,但中医是你们国家两千年传下来的,中药没不良反应,中药给人治病就是慢一点。西药是快 ,针对急性病好。但人口里百分之五的人是健康的,百分之五是急性病要住院的,百分之五是抢救的 ,所以百分之八九十的病都是慢性病,或这样那样不舒服,还查不出来 。李文友:就是说那百分之五的急性病 ,可能西医比较厉害,但百分之八九十的慢性病,还是得来向您请教。沈丕安:(百分之八九十的慢性病)是我们中医的 ,所以中医为什么长盛不衰?住院治的只是少量毛病,大量的慢性病都需要中医治疗,抗衰老也是中医的优势。现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是慢性病 ,要找中医治疗 。西医解决一部分,中医解决一部分。我这个观点到英国去讲课,下面都鼓掌了,听的都是英国的西医 ,他们说没听到过这种话。记者马上来采访,后来报上登出来,寄给我了 ,可惜我看不懂 。这是在英国讲课,后来我去德国讲课,下面听课的有德国、奥地利医生 ,还有法国医生,有的都来三次了,甚至瑞典 、瑞士等许多欧洲国家的医生都来了。李文友:他们也看到了中医治病的优势 ,那您觉得最主要的优势是什么?比如控制症状、控制疼痛?沈丕安:中医治疗慢性病,不是治愈,是缓解 ,完全缓解。我治疗的生存最长时间的红斑狼疮病人,33年了,现在还活着 。她活了10年以后,去问她同期住院(西医院)的 ,没一个人活着,全都死了。她现在已经做婆太太了,当时是小姑娘。当时发烧高热、蛋白尿 ,血小板减少,住在我们医院。开始我是用激素,好了以后激素全不吃了 。李文友:这是特别好的地方 ,不管慢性病 、疑难病,还是疑难性的慢性病,第一 ,咱们把症状控制住了,第二,患者的生活也不受影响 ,然后把它变成一个真正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沈丕安:还有二十几年的,也都活得很好,病情完全缓解。他们回来找我,时间长了 ,我都记不清了 。李文友:二十几年大家变化都很大,对您来讲,他们是成千上万的病人 ,但是对病人来讲,您就是救命恩人。沈丕安:我创建的免疫病的中医治疗学,这是我最大的成就。
03 与时俱进 ,力攀中医发展的“第三座高峰”
沈丕安: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是北高峰,(他的)“伤寒学说 ”、“六经病”是解决感染性疾病 。“温病学说”是苏州人创造的 ,在南方,是南高峰。南北两大高峰,无人能够超越 ,但我现在正在攀这个高峰,我希望能够树立第三个高峰。
我引进的西方国家的免疫病,这是中医没有的,比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类风湿关节炎、白塞病 ,这些都是西医的 。中医怎么治疗?我提出“7+1辨证 ”,这是我创新的。从“六经辨证”、“四项辨证”,到我的“7+1辨证 ”——“风寒湿热痰瘀毒”加“肾虚” ,这是我的创新,解决了免疫性疾病及并发症。我现在活着,等我死了以后 ,我的后人会阐释我的东西 。现在已经一大批医生在传承我的东西,很多都是正高 、副高一级的,这是我治疗免疫病的创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 ,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